谭述森:披肝沥胆24载 引领北斗拓天路
发布时间:2018-03-08 06:54:00
人物小传
谭述森,76岁,和谦镇人,现任某卫星导航定位总站高级工程师,中国工程院院士,长期从事大地测量装备和卫星导航系统设计论证与应用研究,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开拓者和建设者之一,为我国军事测绘和卫星导航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、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1项、“十一五”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1项,荣立一等功1次、三等功2次。
下定决心
离开奋斗29载的测绘战线,义无反顾投身北斗事业
谭述森,今年76岁,是和谦镇文圣村人,曾就读于温泉中学、开州中学,后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(现电子科技大学),1965年入伍,从此便踏上科学研究之路。
说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(以下简称北斗系统),几乎无人不知。如今,北斗系统用户已超过千万人,遍布我国广袤的国土和辽阔的海疆。北斗飞天征程的每一步,都浸透着以谭述森为代表的广大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汗水。1994年,党中央、国务院、中央军委高瞻远瞩,作出重大战略决策:研制发展中国独立自主的北斗系统。然而,摆在科技人员面前的现实是,尚未起跑就已落后美、俄20多年,以及经济实力、技术基础和人才的匮乏……
也就是在这一年,面对祖国和人民的呼唤,52岁的谭述森离开了奋斗29载的测绘战线,义无反顾投身到北斗事业之中。当时的他,已享受政府特殊津贴,科研成果斐然。对于他来说,选择北斗,就意味着面临风险和挑战。
“国家安全命脉,岂能受制于人?”怀着这样的忧患意识,谭述森在一无经验、二无资料的情况下,带着团队开始了北斗系统科研攻关的艰难征程。
北斗一号系统由2颗星组成,这是基于“两弹一星”功勋科学家陈芳允院士提出的“双星定位”理论。由于当时缺乏技术、人才和经验,要把它变成工程应用,难度可想而知。
“当时用的电脑都是286,20多人用5台286。”设备、技术落后,既没有双星高精度定位的成熟理论,也不知道确保定位精度的地面标校站如何分布,项目一时陷入停滞。谭述森决定:现有技术不足,就在新技术上寻求突破。
谭述森带领团队,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技术创新,他甚至把创新应用到谈判桌上。频率轨位是国家重要空间战略资源,没有频率,建设卫星导航系统就无从谈起。北斗系统建设之初,国际上通用的导航频率已所剩无几。
争取频率就要谈判,谭述森要求大家,不要把眼睛老盯在谈判对手和技术方案上。“首先要遵守规则,其次要做规则的制定人。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北斗系统争取频率,才能更好地跟其他人开展技术协调,获得更大的利益。”谭述森说。
谭述森作为北斗频率设计与国际协调首席专家,以和平利用太空为依据,经过复杂的频率设计与周密的干扰仿真计算,创新提出卫星导航频谱共用与兼容性评估准则并得到国际认证,推动国际电联制定新的规则。
“频率是国家战略资源,要像捍卫国土一样捍卫频率资源。”多年来,谭述森率领频率协调团队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,为国家争取宝贵的频率资源,使我国卫星导航频率资源位居前列。
“中国的北斗,最终要建成世界的北斗。”现在,谭述森又把目光瞄准北斗系统和其它几大导航系统的深度融合,在导航信号体制、兼容互操作性能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,让全球几大卫星导航系统共同造福全人类。
克服困难
数百次协调会谈,让北斗跃居世界前列
谭述森回忆说,北斗系统建设之初,可谓困难重重。由于当时卫星导航大国已占据优质导航频率资源,他便创造性提出卫星导航信号兼容性评估准则,证明了北斗系统与其它卫星导航系统频率可以重叠,赢得了频率共用的“世界共识”,坚定了建设北斗系统的国家决心。多年来,他带领团队与几十个国家数百次协调会谈,使北斗系统实现了从无到有、从区域迈向全球的跨越。
2014年3月8日,马航MH370失联,事件暴露出目前快速定位搜救能力不足,导航、定位与通讯功能结合的需求愈加凸显。
2015年8月,美国在国际上提出建立航空器位置监视和搜救标准,要求各国使用“铱星(美国通信卫星)+GPS”的方案。不久,欧洲也宣布要实行“海事卫星+伽利略”的类似标准。
相比之下,中国的北斗系统,从北斗一代系统开始就独具一格,已具备定位和通信功能。北斗系统研制初期遇到技术“拦路虎”,谭述森带领团队,大胆抛弃模拟电子技术,采用当时尚不成熟的数字技术,与研制厂家一起,攻克工程难题,为北斗一代系统按时建成赢得宝贵时间。
北斗二代系统还在方案论证时,谭述森旗帜鲜明地批评一些技术方案简单照搬照抄现象。相比美国的GPS,北斗系统所独有的有源定位和短信服务,超越了常规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思路,开辟了国际卫星导航系统新的发展方向。
我国卫星导航系统走的是“先试验、后区域、再全球”的“三步走”发展战略。如今,北斗二代系统已形成了亚太地区服务能力,使我国卫星导航系统不再受制于人。
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已进入北斗产业时代,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价值链……北斗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气象水文、交通运输、森林防火、电网运行等几十个重要领域,在应急处突、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如今,北斗产业开始走出国门。这些成就的取得,凝聚着谭述森和全体北斗人的心血和汗水!
爱岗敬业
3次延长服役年龄,古稀之年仍耕耘科研一线
“忙”是谭述森的常态。年过七旬的他,每天的工作依然排得满满的,改材料、审报告、开研讨会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。家里、办公室,到处堆满书籍和手稿,就连出差途中,他也不偷半刻闲,时不时拿出笔记本记录思考的灵感。这些年,他记下的笔记就有300多本。
“在他心中,事业是国家的事儿,始终是第一位的。”和谭述森相濡以沫50载的老伴儿张玉华说,为了北斗一代,老谭让她提前一年退休;为了北斗二代,她身患甲状腺肿瘤,老谭一天也没停下工作;为了新一代北斗,老谭常常早出晚归……
“在我心中,爷爷就是一个大忙人,很少看到他清闲过。”孙子谭云杰对爷爷的印象就是:爱学习、爱研究。
有人问他,在快要退休的年龄,你却投入一个全新的科研领域;在别人安享天伦之乐时,你还战斗在科研一线,究竟图什么?
“作为一名科研人员,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研究方向。能为国防事业尽点绵薄之力,是我的责任,更是我的荣幸。”谭述森说。
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,而卫星导航事业是无限的!谭述森三次延长服役年龄,古稀之年仍耕耘在科研一线。他坚定地说:“只要身体允许,我会一直做下去!”
谭述森平易近人、和蔼可亲,他对待工作和学术高标准、严要求,对生活却异常低调简朴。他的一个白色塑料保温杯用了10多年,杯身花纹早已模糊不清、手柄磨得泛黄,就是舍不得扔;按标准,他出差可以坐头等舱,他却常常要求坐经济舱……睿智、爱国、仁厚、淡泊,他的身上绽放的词还有很多!
当一辈子北斗人,做一辈子北斗梦!这份北斗情结,演绎的其实是自主创新、团结协作、攻坚克难、追求卓越的“北斗精神”。